医者王雪娟抗震救灾口述:承载生命之托的火车

2024-04-13 06:01


2017年12月,“上海救援唐山大地震”系列丛书《上海救援唐山大地震·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卷》和《上海救援唐山大地震·上海中医药大学卷》出版发行。《上海救援唐山大地震·口述
实录卷》已于2016年8月出版发行并引起不错的社会反响,《档案史料卷》也将在不久后问世。该系列丛书是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2017年重大课题,委托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金大陆主编,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丛书力图以口述
采编、史料汇编等方式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地还原当年那场惊心动魄的大救援,让更多人铭记这段历史,传承救援精神。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红十字会会长陈竺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卷》提笔作序。最新出版的两本医学院卷详实地记录了两校所属医疗队参与救援的全过程,为两校校史增添了一份光辉。作为珍贵的教育资源,它们将会在培养当代医学生树立良好医德医风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东方前沿网

澎湃新闻()现摘录一篇医务工作者王雪娟的口述,讲述在那趟生命
通道的列车上经历的人和事。
王雪娟
口述者
:王雪娟
采访者
:陆轶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宣传部工作人员)、仇佳妮(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宣传部工作人员)

时间
:2016年5月9日
地点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行政楼会议室
王雪娟,1951年生,副主任护师,毕业于新华卫校。曾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心内科病区护士长、护理部副主任、质控办副主任。1976年作为上海第一批卫生列车医疗队队员,赴唐山担任转运地震伤员的工作,并参与上海第二批医疗队援建灾区抗震医院工作。
当时我25岁,唐山大地震的消息是从广播里得知的。那时电视很少,印象里大地震是凌晨发生的,28日白天,我们所有内科的医务人员就在以前老大楼的门诊大厅里集合,领导传达了地震的消息并组织报名参加医疗队。因为我当时还比较年轻,就没有在第一时间前往。过了几天,听说上海要组织一辆卫生列车,我就去内科支部报名了,家里人也没有什么顾虑,他们觉得年轻人更应该挑重担。
copyright www.qqlingdiw.cn

出发前,我们曾在103临床教室待命一周,在等待的时间里,我们就学习编织网袋和准备药品、手术器械、胶布等等,还学习了爆炸应急、急救等等。但一直没有出发的消息来,我们也不回家,我就睡在同学的宿舍里。
卫生列车是在地震发生一周后出发的,全国各地都有组织,上海承担了一辆列车的任务,我们医院是红十字医院,所以就光荣地接受了这个任务。

由于这次地震实在太厉害了,火车
开出上海后,我们就看到沿途都是露宿的老百姓,越接近唐山,露宿的老百姓就越多。过了天津以后,列车的行驶就变得非常困难,根据后来的资料,我们也可以看到,由于地震,铁轨都扭曲了,像宝葫芦一样。当时我没有想到会这样危险,地震随时可能再发生。列车到了天津以后,我们排队进入唐山接病人。

内容来自www.qqlingdiw.cn


进了唐山之后,两个小时内20节车厢就载满了病人。我们的任务是在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把病人转移到远处的医院,我们这辆列车是开往西安的。我是一名内科护士,对危重病人比较熟悉,所以被分在重病房的车厢。当时有四个人负责这一节车厢的护理任务,包括张一楚(即是后来的张院长),刘锦纷医生和一位列车员。我与张院长是一个班,刘医生和列车员是一个班,八小时值班制,其实休息时间很少。实际上我们在唐山没有下车,就在车上接病人,安排得有条不紊。后来听说,地震后每分钟有一架飞机从唐山机场出发,把重病人送往医院,等到我们的列车去时,接收的都是比较轻伤的病人,大多是手伤、腿伤,基本上都没有生命
危险,唯一的一个重伤病人是不明原因造成的枪伤,导致小肠等脏器外露,基本的处理都已完成,然后就等送往西安的医院进一步接受治疗。有些孤单的老人和小孩在地震后失去了家园,只能被送到外面去,后来这些人是看到唐山逐渐恢复才陆陆续续回去的。 copyright www.qqlingdiw.cn

列车是走陇海铁路往西安方向的,我们接到病人以后,一路都是绿灯,其他的火车
都让我们先行。从唐山出来后,经过天津和石家庄,这两个地方似乎是抗震救灾的指挥部。沿途很多群众和有组织的单位,都带着食物和生活物资上车来慰问车上的伤员们。
我们的列车一路通行无阻到达西安,重病房的病人就先在西安下车了,因为西安的医疗条件很好,其余的继续被送往新乡。到达西安时的场景真的很让人感动,火车站人山人海,自发的或者有组织的都有。有的人扛着门板,上面驮着自己家里的大花被来接病人,有的人高声唱歌歌颂共产党,令人十分感动。送完病人后,我的任务就结束了。
唐山方言很难听懂,表达“好”都是说“中”,这个词我们一开始听不懂,后来就学会了。在车上,除了保证他们的生活、照顾起居外,我们还要对他们进行登记,包括姓名、来自哪里、家庭情况等等。那时印象很深刻的是,张院长不但是一名医术高明的外科医生,而且对待病人的态度十分亲切,非常仔细地照顾病人。 copyright www.qqlingdiw.cn
在车上,由于铁路的噪音,我睡眠质量一直不好,但是伙食十分不错,据说当时列车上准备了三个月的干粮。来回时间一共两周,与家里也没有联系,母亲很着急,经常托人来问我的消息,但我当时很年轻,所以并没有考虑很多。一路上都能看见解放军工程兵在修铁路,十分艰苦。


回到上海之后,我就回家休息了几天,期间当时内科的马主任(也是我们内科支部的书记)打电话给我,问我是否有什么困难,愿不愿意到唐山医疗队待一年。我当即答应了,就立马去了内科支部,那里已经有几位医生了,包括肺科的高医生。那时我准备元旦结婚,但是由于要参加医疗队,我便把婚期延后了,我的先生也很支持我。当时有二医大的五个医院承担了这次医疗任务,每个医院选了二十余名医护人员,包括临床护士、医生、检验科、药科以及后勤人员,一共一百余人,在唐山组建了一个临时医院,解决了当地老百姓的日常就医问题。 本文来自东方前沿网
那个时候,可以说国家是大难当头,公而忘私是比较重要的。领导安排的任务下来了,我们都很爽快地就去参加医疗队了,医院里也没有什么奖金和其他奖励的。我们医疗队这二十个人中,年纪最大的就是我们放射科的李主任,那时候他六十岁,放在现在也已经是退休的年龄了,而且当时他老伴去世了。每次邮局来信的时候,领导都第一个通知他去拿。另外,蒋医生当时孩子也就几个月,迟我们几天就去唐山了,很不容易。


分享到:
收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