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口述出先父往事:百岁传奇事 一生福州情(组图)

2024-04-13 06:00

(原标题:市民
口述
出先父往事
:百岁
传奇事
一生
福州
情(组图
))
 
上世纪30年代的王能超
 
看了海都报后,王女士和二弟(左一)、三弟(右一)相约记者见面,讲述父亲的传奇一生
东南网12月4日讯(海峡都市报记者 李帅/文 毛朝青/图)时光荏苒无情,照片因此褪色,多少故事在历史波折中散佚,能经口口相传而为当下世人所知,是有多么的幸运。
我们今天说的这个故事,它的珍贵不仅在于主人公的百年人生,得到它的过程也堪称传奇:还记得那本记录了72年人生历程,由24张老照片组成的无主相册吗(详见本报11月27日A42版报道)?原来,它是在旧房拆迁时从家族中遗失,竟又完整无损地流入坊间,最终被市民
张先生偶然购得,通过海都报为读者们所见。 copyright www.qqlingdiw.cn
这种种巧合,让照片主人的后人们,重新见到了父亲曾经的“宝贝”。通过他们的讲述,我们才能得知,已过世的王能超老人竟是解放前福州
城市电气化的关键人物,他的传奇百年人生,即使到了晚年,仍与福州的历史变迁息息相关。
 
王能超与其所写的“刘氏传略碑”碑文

讲述
这照片里的人,是我父亲王能超。他是上海人,但娶的是福州女,大半辈子都在福州生活,算是为福州发展奉献了一生。2008年去世时,已经102岁了(为对应照片备注年龄,此为虚岁)。”
电话是71岁的王女士打来的,她是王能超的长女,从福州一所中学的教师岗位上退休多年了。在海都报上看到了父亲的老照片,她喜出望外,和两个弟弟相约,昨日与记者见了面。
“我父亲啊,可不是一般人,他是当年被赫赫有名的‘电光刘’家族高薪请到福州的……”
本文来自东方前沿网

青年:民国电讯才俊 获优待扎根榕城
“我父亲1907年在上海崇明岛出生,家境本不富裕,当年靠着勤工俭学,1926年从东北一所电讯专门学校毕了业,之后先是到了沈阳,后来去了南京,干的都是电话通讯技术。
“当年能做这个的人可不多,我父亲是出类拔萃的,1930年,福州的实业家族‘电光刘’把我父亲请了过来。在老福州,刘氏家族家喻户晓,他们创办了电气公司,安装电机为福州百姓家中供电。福州方言里管电灯叫‘电光’,所以刘氏家族就被叫做‘电光刘’了,他们还办了不少与‘电’有关的企业,福建电话公司就是其中之一。当时,公司的负责人叫刘崇伦,他在日本学过企业管理,也学过电气技术,所以特别重视技术人才。当时就是他,不惜重金请了我父亲到福建电话公司,我父亲后来就一直生活在福州了,娶的也是福州女,生了我们姐弟一共5个,最终做到了公司的总工程师。
东方前沿网


“当时,‘电光刘’家族对技术的待遇特别优厚。一开始,我父亲除了月薪80银元,每月还有30银元的伙食补助,吃饭都是在仓山区一家高档菜馆包餐,每天有专门雇用的黄包车从公司送他去吃饭。那时留下的照片上,我父亲一身西装革履,年轻帅气,可算是当时福州街头的一抹风景。
“我父亲说,‘电光刘’对他这样的知识分子非常尊重,每次他去刘家拜访,刘家主人都会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鸡汤线面,一是作为招待贵宾的礼节,二是透出一种亲热。”
晚年:笔耕不辍 梳理城史写碑文
“解放后,我父亲还是干电话通讯。东街口邮电大楼的通讯电缆铺设,他就参与了。当时,那可是福州的最高建筑。1983年,父亲退休了,他和同事们一起整理200多万字的福州文史资料,一直干到了1996年。

内容来自www.qqlingdiw.cn


“1995年时,刘氏家族的后人想为家族写篇碑文,对执笔人提了不少要求:在社会上有一定地位、和刘家企业有一定关系、刘家信得过、高龄而提得起笔杆子的人。找来找去,只有我父亲符合条件。后来,父亲为这块‘刘氏传略碑’写了碑文,这块碑至今还立在福州城北的刘氏墓群旁。
“这本相册,我父亲非常珍爱,是他仅有一份的‘宝贝’。他在世时,经常翻开相册和我们回忆往事

“他曾经指着18岁在崇明老家拍的照片感慨,说老家当年很落后,整个家族都是种田的。为了求学,他背井离乡去苏州,离家时甚至带不上一点好吃的东西。这相册一直是我们家教育子女自强自立的好教材,2008年父亲去世后,我们把它和父亲的其他遗物放在一间老屋里,没想到去年拆迁时,相册就不见了。没想到,它竟然又完好无损地找到了,这还真是一种巧合。”
东方前沿网


时代背景
民国福州已是摩登城市
在上世纪30年代的福州,电话是个稀罕物。最先看好它的,并不是大户人家,而是精明的商人。在没有电话的年代,电报是商人们联系外界的信息渠道,但其局限性很大。
电话在福州出现后,最初还很原始,电话线要先在电杆上架设,用户的电话要先拨到总机,由人工转到另一部电话上。但这仍是当时最方便的通讯技术,福州位于江海交汇之处,商业非常发达。电话公司成立后,1941年福州首次沦陷前,福州的电话用户越来越多,一些本地生意人,不但可以跟上海、杭州这些国内商业城市传递商业信息,还能跟东南亚等地的福州同乡沟通,很多福州老板借此赚了不少钱,老福州也沾上了摩登城市的气息。
作者:李帅 毛朝青 图


分享到:
收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