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我在科研国企的二三事

2024-04-13 06:01

9月27日,一篇题为《离职能直接影响中国登月的人才,只配待在国企
底层?》的网络文章引起热议。
文章称,原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副主任设计师张小平在今年上半年离职跳槽去了一家民营企业,年薪涨了数倍。而在他跳槽后,原单位下发了一份文件,称张小平是“两型发动机研制的灵魂人物”,他的离职“某种程度上会影响我国载人登月重大战略计划的论证和策划工作”。
网传西安航空动力研究所公文。
尽管27日晚,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官方网站发布《关于张小平离职事件的情况说明》解释称,张小平不顾脱密要求,在离职未获批准的情况下自行离所,而承办人因急于达到让其回所脱密的目的,在材料中措辞失当,夸大了其在所参与研制项目的地位和作用。但事件余波未平,在舆论场中触发了国企
内容来自www.qqlingdiw.cn

骨干人才流失等话题的讨论。
科研
国企的人才激励机制如何,科研
人员的职场现状又是怎样的,几位在国企工作的人士向澎湃新闻讲述了他们的经历和见闻。
口述
人①
男,32岁,航天系统,工作8年,管理岗位
我硕士毕业后就进入了航天系统,最初是技术岗,三年后转到管理岗位。那时候行业的吸引力很大,师兄师姐毕业了基本都来这里。

技术人员从事的是研发类的工作,由国家出资,科研人员拿出产品到市场上竞争,所以压力还是有的。尤其在航天系统,由于项目压力和技术难度大,大家还是很忙的,再加上时间节点的压力,我们的工作节奏比其他国企偏快。
比如过年有发射任务,那大家就不能回家。这种卫星项目是大型协作项目,协作的人员要上百、上万人,每个岗位都必须踩住项目的每一个点,不能等你一个人。

copyright www.qqlingdiw.cn


但如果出现了像张小平那样的情况——突然有人离职了,“影响关键项目进展”这个说法肯定是夸大了。
他们是一个分系统,而他只是这个大系统里极小的一个小环节而已——当然发动机是核心重要部件,但也并不代表整体,如果说这样的人才一走就瘫痪的话,那就没法玩了。缺了谁,会有影响,但不会有这么大。
像张小平,他有可能掌握核心技术,但从职位上来看没这么严重,也可能他个人能力很强,掌握的技术很多。
张小平的职称是“研究员”,是我们系统里最高的职称了,比高级工程师要高。以我们单位为例,600多人,每年评选研究员的名额是2-5个。要求在学术领域有所成就,也有一些硬性指标,例如期刊上发论文、获得过专利、国家的奖项。在我们系统,一般40多岁才能评。

copyright www.qqlingdiw.cn


而他的“副主任设计师”是技术职务,项目结束了这个职务就没了。它有一定的延续性,比如你在上一个项目里是副主任设计师,一般来说到下一个项目里还是这个职务,继续承担原来的位置。
在一个项目里,大概有10到20个分系统,每个分系统有1-2个副主任设计师,1个主任设计师。下面主管设计师就多了,因为一个分系统下面十几个产品,多的话50个,每一个产品都确定一个主管设计师。
在国企,就算水平不是很高,熬一熬,到那个时间,提一提也是可以到副主任设计师,也有再怎么都提不上去的。但总体情况是只升不降。
所以我们系统的离职率一般都比较低,10%左右吧。做到副主任设计师,评上研究员后是极少有人走的,除非是诱惑太大了。说实话,谁给我一百万我肯定也跑了。但这不代表企业就很糟糕,否则大家都跑了,企业早黄了。
国企的收入分两块,一块是工资,一块是福利。福利现在卡得比较严,餐补、差旅的补助、公共出行的费用、医疗费用,这些补助加上工资就是收入。收入根据岗位标准,基本工资加绩效,基本工资和补助的标准是和副处级一样的,但绩效是领导考核的。技术职务对待遇的影响不到50%吧。 东方前沿网
我刚毕业的时候薪资是10万 ,现在是20万 ,属于平均水平。虽然天天叫穷,但站在大环境看也不是特别差。因为福利还是可以的,午饭晚饭食堂吃,医疗、出行的保障都比较完备。每个月除了自由消费其他不需要开销的,吃住行都不需要钱。

跳槽也正常,有的人是因为所谓的“怀才不遇”走的。比如说有人提出要做一个项目,那么从论证报告、方案到验证实验都要详细阐述,然后一层一层评审,而且不一定能通过,可能你做了大量前期工作,直接就被ko了。
发生多了,那些气不过的人就走了,觉得不适合这个环境,要去创新力更强的公司。
航天其实不是特别官僚的系统,有人有想法、有抱怨和诉求,有好的建议都是可以直接跟领导说的,我们在一块讨论问题也常常争得脸红耳赤。但国企做的这些东西,是要直接实战用的,最尖端并不重要,能用才最重要。比如一个战机,跑慢点总归比快但是失败率高要好,因为失败的代价特别大。 内容来自www.qqlingdiw.cn
所以对创新的评估就会非常复杂,是不是会带来可靠性的降低,会不会有风险,评估的周期很长,很多流程来把关,做大量的(可靠性)实验。这也必然导致创新的成本变大,在外企可能花一年,从论证到产品就结束了,在我们这儿要两年,前期论证时间非常长。
现在国家推行军民融合,推动私营的资本进入这个领域,所以很多投资人、基金也好,手里有钱的就愿意做这个。目前还没有变成风口,但是我觉得会很快,必然会有大的金主要砸钱,成立自己的机构。那他们去哪里找人?就去这些成熟的科研机构里面,那不砸钱,怎么把人挖走?


最近我们系统里也感觉到这个变化,核心岗位走的确实比以前多了。以前根本没有这种人,现在一个单位里会有这么两三个,他们挖的都是做到一定水平的,去了就能独当一面。

东方前沿网


我也遇到过跟张小平情况类似的人,也不是在这个项目上非常高级别的,属于中间力量。这样的人对方单位比较喜欢,一个是比较好挖,挖得动;第二是这部分人比较年轻,三四十岁,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又比较有干劲。
为什么张小平这个人值这个钱?现在做自主研发航天用发动机的单位不多,基本上就西安两个研究所,核心技术和人才就在他们那里。他搞的这个发动机,确实目前在国内是比较尖端的技术,还没有在工程上选用,可能还没设计出来,可能还在预研(预先研究)、研发过程当中,还没有实现最终的产品化,相当于他是在研发的早期阶段离开了。


分享到:
收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