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中的这两层分疏,提示我们对“情感”可以做不合 的理解,除了一般感知功能 的同类相感之外,在“情感”的深处,实际上也包孕 了某种对存有意义的追问和形而上的超出 之思,这就是对“亲亲”原则的特殊理解。通过对此“亲亲”之感的诠释,我们可以把“情感”放在一个本体的高度来解释,可以由存在论的基本 义理来说明。这也许就是 蒙先生所讲的“人是情感的存在”命题的要义所在。这一形而上色彩颇浓的命题,注解 了“情感”作为哲学本体的可能性,也揭示了“情感”所含具的更为深刻的实质 意义。关于这些思考,我们可以从《孟子》文本已经包孕 的两层分疏傍边 ,获得 一些印证和体会。
情感儒学显然不是从同类相感的认知意义上来立论的,而是强调了人的道德主体性和超出 精神,是对人的道德情感的一种展开和说明。道德理性组成 了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中国文化的一个基本 内容,也可以说是整个儒学的焦点 部分 ,所以将儒家的学说归结为“情感儒学”,可能并不为过。在一定水平 上,蒙先生讲的“情感的转向”是有明确所指的,是一个标记 性的提法,即在20世纪理性主义占绝对上风的大配景 下,怎么来容纳非理性的器械 ,重树“情感”的价值主体性。这样一种哲学思考,和回到中国传统文化,从历史上的一些资源、从儒家思想的特点入手,来重构现代 哲学的问题、对中国哲学的未来成长 做出新的阐释,无疑是有价值的。这也确实是我们今天所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因为人不只是理性的动物,也是情感的动物,尽管我们今天讲哲学,基本是从理性的原则和意义来着手的,但人的存在的多层性、庞杂 性,生命运动 的一些特殊之处,包孕它的本始意义——这些可能都是我们今天讲哲学需要去思考和面对的问题。所以如何从道德情感出发 ,来构建现代 中国哲学的体系,蒙先生是开了先河的,他的思考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索,他所开辟的偏向 在未来中国哲学成长 的途程中,一定会有加倍 光辉 的接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