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靡余劳,心有常闲”——陶渊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精义

2022-07-02 19:15

“勤靡余劳,心有常闲”出自陶渊明的《自祭文》,意译“勤靡余劳”是一辈子勤勤恳恳,竭尽全力 。“心有常闲”却与“勤靡余劳”相对,意思是心灵坚持 悠闲。梁启超在《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一文中将“勤靡余劳,心有常闲。乐天委分,以至百年”十六个字作为陶渊明“人格的总赞”,是对陶渊明精神特征的总体概括 ,这是很得要领的论断。

东方前沿网

这两句话为什么能作为陶渊明“人格的总赞”呢?从其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关系的角度思考,症结 是其精义与《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血脉贯通。据高亨《周易大传今注》,“天行健”的“行”有两解,一是用作动词,有运行之义,一是名词,指道,且以“道”解为长。因此“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指上天运行遵循大道,刚健不已,君子也应效法上天自强不息;“地势坤”的“坤”是顺之意,顺什么呢?顺天顺道,因此“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指地顺承天道,君子应效法地,厚德载物,兼容并包。如此,“勤靡余劳”就是陶渊明化的“自强不息”,“心有常闲”就是陶渊明化的“厚德载物”。“心有常闲”不是指简单的闲逸,这种闲逸应是在“厚德载物”基础上的,也就是说一小我 只有像地一样敞开自己的胸怀,容纳万物,与万物融为一体,这时遇到事情才不会为其堵塞抑郁,能从各类 负面的情绪解脱 出来,从而坚持 “心有余闲”。所以,陶渊明的“勤靡余劳”“心有常闲”和《周易》中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息息相通,血脉相承的。

内容来自www.qqlingdiw.cn

我们对陶渊明一般的理解是他很飘逸,然则 我们仔细阅读陶诗,会发觉 他的生活是沉重 的,“勤靡余劳”“自强不息”是他人生的一个底色。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云:“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首诗被认为是一首写得很飘逸和平淡的田园诗,人们把审美眼光更多地集中在“带月荷锄归”一句中,锄完地回家,把月亮带回家,月亮走我也走,这是多么 飘逸和美丽的生活,然则 我们也弗成 疏忽 了“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和“晨兴理荒秽”,陶渊明晚年归田后还有五个男孩子需要抚养 ,如果不去种地——他又不肯 意为五斗米折腰,他从哪儿去获得钱财养家糊口呢?所以说他必须 去种地,因此41岁归隐后,他有22年的躬耕生活。作为一个养家糊口的父亲,发觉 地荒了当然会焦虑,一大早就去锄地,勤勤恳恳地劳作一天,肯定很疲累,但也化解了焦虑,心灵暂时得以安放,这时候能力 有一种“带月荷锄归”的感到 。因此沈德潜《古诗源》卷九评陶《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说:“《移居》诗曰:‘衣食终须纪,力耕不吾欺。’此云:‘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又云‘贫居依稼穑’,自勉勉人,每在耕稼,陶公异于晋人如此。”从内心接纳辛勤劳作是陶渊明超出 同时代贵族之处。

内容来自www.qqlingdiw.cn

陶渊明的“勤靡余劳”为其诗歌的平淡飘逸打上底色,但这不是全部的陶渊明,陶渊明身上还有另一种精神:“心有常闲”“灵府长独闲”。这种精神是魏晋风流留给他的印记,也受到他亲近敬爱之人的影响,比如 他的外祖父孟嘉。陶侃、孟嘉、陶渊明三人都能喝酒,但喜欢有深浅,作风有不合 。史称“(陶)侃每饮酒有定限,常欢有余而限已竭,(殷)浩等劝更少进,侃凄怀良久曰:‘年少曾有酒失,亡亲见约,故不敢逾。’”陶侃把喝酒的量严格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孟嘉喝酒的态度则是“好酣饮,逾多不乱,至于任怀自得 ,融然远寄,旁若无人”,“逾”有过量之义,陶侃“不敢逾”,孟嘉则“逾多不乱”,不因此违法乱纪,而是神情悠远,旁若无人,与天地融为一体。陶渊明笔下的五柳先生“性嗜酒,……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 情去留”。以五柳先生自比的陶渊明在喝完酒后的率性态度与孟嘉更近,反而与陶侃远,这正是不为俗羁、“心有常闲”的体现。陶渊明通过饮酒、借助酒的作用融化世间不平 之事,厚德载物,胸怀旷达,达到 一种超出 的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讲,陶渊明的心有常闲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勤靡余劳基础上的超出 精神,是立足于现实生活的闲逸。陶诗的闲逸与孟浩然《过故人庄》到朋友家里过一个重阳节休闲不合 ,其原因就在这里。

内容来自www.qqlingdiw.cn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义,然则 它们仍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精义中最高的境界。最高的境界是什么呢?最高的境界当是“天人合一”的境界。也就是我们在解读《周易》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时,都往往容易疏忽 的前面六个字“天行健”“地势坤”。“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是有基本 、有依据的,它的基本 和依据是天、地、自然,“天人合一”的“天”也代指自然,它类似用西方的话语所解释的人类面对的客体,然则 中国前人 理解的“天”不单单是一个客体,而是应该敬畏和效仿的最高存在,与人的精神是合一的。在陶渊明,这个合一的境界就是“乐天委分,以至百年”,修身俟命,委运乘化,顺应自然以至于“托体同山阿”。

copyright www.qqlingdiw.cn

有了以上对陶渊明精神的理解,我们再来读他的《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会发觉 它正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义的个性化转达 。 www.qqlingdiw.cn

分享到:
收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