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偶像的支持者主要为泛二次元用户,随着二次元文化逐步深入,我国泛二次元用户数量越来越多,尤其集中于Z世代(通常指1995—2009年出生的一代人)。作为虚拟偶像的主要目标群体,Z世代正推动着这一市场进入红海。 copyright www.qqlingdiw.cn
“真人偶像精力有限,而大多数虚拟偶像可以通过‘中之人’的交替与更换,达到‘24小时在线陪伴’的效果。不管谁在屏幕后面驱动,从用户角度来看,眼前永远是同样一个形象。”陈建文说,作为新时代人群,Z世代的马斯洛底层需求已被满足,在追求顶层需求的道路上乐此不疲,包裹IP形象的衍生品对于他们而言更像是带来归属感和陪伴感的精神食粮,而虚拟偶像随时随刻的在线陪伴,正好填补了他们的需求。 本文来自东方前沿网
虚拟偶像市场尚需严格监管
随着5G、AR、VR等技术的进步,虚拟偶像将在直播带货、VR演唱会等场景的应用中为用户提供更良好的体验;虚拟IP的愈趋成熟,也将提升品牌方与虚拟IP的联动。此外,企业还可将虚拟偶像产品化,虚拟偶像可作为虚拟助手、虚拟教师、虚拟客服等应用于更多场景,实现落地场景以及变现路径的多元化。 东方前沿网
伴随着虚拟偶像的持续火爆,尤其是元宇宙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大量资本涌入市场。元宇宙具有大量数字化资产,需要资产凭证来促进元宇宙的经济循环。非同质化代币(NFT)是元宇宙中数字化资产凭证的一种表现形式。部分新生元宇宙项目正在打造具有NFT属性的虚拟偶像,在各类数字媒介上展示,且NFT的价值与偶像的人气值挂钩。 东方前沿网
但由于市场体系尚未完善,国内交易平台、NFT项目创作者等各方都还处于谨慎探索的阶段。 东方前沿网
“虚拟偶像这一产业还处于起步与发展阶段,相关技术还在不断突破与成熟的过程中。虽然虚拟偶像的市场规模较小,人们所担心的数字金融诈骗、版权争议等问题还不常出现,但同时在这一方面的市场监管与调控也较弱。”陈建文说。 内容来自www.qqlingdiw.cn
在线上直播、影视剧制作当中,对于人物的发型、穿着以及语言等有着明确的规定,相关的规则条款以及法律法规也对主播以及演员的行为有着明显地约束,而针对虚拟偶像的规定却存在着空白和漏洞。因此就会导致虚拟偶像出现游走于规则条款之外的“擦边球”行径。 内容来自www.qqlingdiw.cn
“对于虚拟偶像,目前还没有具体的行为规范。长此以往,虚拟偶像可能会往‘灰色地带’发展。”陈建文认为,虚拟偶像虽然是虚拟的,但其并未生存在虚拟环境中,而是生存在现实的法治环境中,因此应尽快制定出针对虚拟偶像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条款,使之进入规范、健康发展的轨道。 【编辑:王禹】 www.qqlingdi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