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历史之夜”活动在中国传媒大学举办

2024-04-13 05:23

人民网北京11月11日电 (尹星云)11月8日,“口述
历史
之夜
——中国
口述
历史
国际周2019特别发布会暨第五届‘口述历史在中国
’国际研讨会开幕式”在中国传媒
大学
,本次活动
由该校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口述历史国际周组委会发起,来自五湖四海的口述历史团队在中传讲堂分享了他们采集到的故事。台前幕后、台上台下的人们,共度了一场兼具人文情怀与生命体温的年度盛会。
在口述历史之夜
,年度优秀口述历史项目短片展映、年度十大口述历史项目分享环节,分享者记录了中国演播艺术家、新中国工业建设者、“浙电”工作者、滇缅公路筑路民夫、抗战老兵、抗美援朝老兵、漳州布袋木偶戏传承人、东北二人传民间老艺人等一个个群体的个人生命史。口述历史让这些人的记忆得以存留,声音得到倾听,模糊的面目变得清晰可感,他们脱下脸谱化的标签,在生命的画卷中成为有血有肉的鲜活个人。 本文来自东方前沿网
听取了年度十大口述历史项目分享后,哥伦比亚大学
的口述历史硕士项目主任,美国口述历史协会副主席Amy Starecheski对分享项目做点评时指出,口述历史非常有力量,影响也非常广泛,她看到平凡的工人和战士经由口述历史在人们面前活生生地呈现出来、让隐藏在幕后的布袋木偶戏艺人得以发出自己的声音、使一种被人忽略的艺术成为举世公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给她印象最深的,还是“口述历史能够在不同社群和个体之间建立一种连结感”,“口述历史通过当下的讲述,记录过去的故事,并且影响和引领着我们的未来” 。

中国传媒
大学教授、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创始人崔永元分享了自己与口述历史的缘分:1999年第一次听说口述历史,2002年开始带着团队在中国做起了口述历史,从零起步,坚持至今。如今,口述中心以6000人次的口述,在与时间赛跑的征程中收获颇丰。

www.qqlingdiw.cn


作为“口述历史国际周”的铁杆嘉宾,著名电视主持人敬一丹身体力行,通过《我遇到你》《我:末代工农兵学员》《那年 那信》的写作,叩问时间,温情回首来时路,以口述、书信、故事等方式见证了一个人与几代人的成长。她依据自己数十年的主持与采访生涯,总结了口述采访中个人与时间、与时代的关系:“一个人在某一个事件当中发挥了作用,但是整个人生与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这个时代有并存的时间,这种采访可以获取很多信息,可以弥补甚至修改我们的历史。”
从年度优秀口述历史项目短片展映,到“口述历史在中国”组委会集体亮相,整整四个小时的时间里,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曾志华,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刘艳珂,中国传媒大学口述历史研究中心张新,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高舒,南京大学当代中国研究院陆远,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王立,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的陈芊竹以及著名书画艺术家都本基、电视主持人敬一丹、王雪纯、胡紫薇,作家阿忆等人就横跨洲际、纵连古今的中外口述历史项目、自身对口述历史的理解进行了形式多元、内容广阔的分享与交流。
内容来自www.qqlingdiw.cn

资深口述历史学者、中国电影资料馆研究人陈墨为第二天举行的“2019年度‘口述历史在中国’国际研讨会”做主旨发言。他在发言中提出,“口述历史可以抚慰我们的乡愁,赋予人类尊严,留住我们既往的历史,对抗我们的遗忘,并且激活我们的生活热情,增强我们的社会文化创造的活力,而且提供我们社会上人与人交流的渠道,能够让社会的正能量得到更好的发掘和传播”。陈墨2007年起参加 “中国电影人口述历史”采访工作,至今已采访近百人、采访时间超过1000小时,并参与了“中国电影人口述历史丛书”的编审工作。在2019年问世的《口述史学与心灵考古》中,陈默提出“人类个体记忆库”的概念,对口述历史具备的人类心灵共性做了有益的思考。


“相对口述历史国际研习营、‘口述历史在中国’国际研讨会而言,口述历史之夜不是学术活动

东方前沿网


,也不是学术成果。但是,就像人到中年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有朋友和你抱团取暖,口述历史之夜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我期望这个‘之夜’,在每一位口述历史人的心里带来点点温暖,希望可以陪大家一起走下去。”在著名演员胡歌发来视频祝福“彩蛋”引起的阵阵尖叫声中,“口述历史国际周”组委会执行主席、总策划林卉述说起“口述历史之夜”背后的故事与温情。
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陈文申表示,中国传媒大学会“长期地、一如既往地继续支持中心的发展,支持口述历史的学科建设”,在大家的努力下,“今天的口述历史中心会成长为明天的口述历史学院,今天的口述历史课程在不远的将来可以发展成为口述历史学科”。
(责编:尹星云、高星)


分享到:
收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