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运载千秋|千年大运河涛声回荡 “流动文化”多维传承

2024-07-02 03:42

  赓续文脉,“流动文化”多维传承。

copyright www.qqlingdiw.cn

  近日,由安徽省网信办、安徽省文物局联合主办的“何以中国·沿着大运河看安徽”网络主题活动走进宿州和淮北,众人踏上大运河寻迹之旅。每走一步,都能感受到大运河那份厚重的历史气息。 内容来自www.qqlingdiw.cn

  大运河开凿至今已有2500多年,是世界文化遗产,也是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运河。经过河南、安徽、江苏三省市,沟通黄河、淮河两大水系,全长650公里。大运河安徽段是通济渠的重要组成部分,流经淮北市和宿州市,全长180公里,其中淮北市境内运河长为42公里,宿州市境内长138公里。 copyright www.qqlingdiw.cn

  十年呵护 运河新生

东方前沿网

  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申遗成功,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曾经的繁荣与变迁,都在此刻被定格在世界历史之中。这十年对于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利用来说,可谓十年呵护,运河新生。

东方前沿网

  “无文不远”,踏入宿州新汴河景区,漫步栈道,放眼一片荷塘暗香浮动,路遇不少市民赏花打卡。2012年在新汴河工程治理的基础上,宿州市开始建设新汴河城市河湖型水利风景区。主景区构造呈“一点两线”式规划,“一点”即在新汴河源头位置的大型标志性雕塑“远航”,也是汴河博物馆。“两线”即北岸历史线和南岸。北岸为战争文化,自西向东依次是大泽惊雷、垓下之战、符离鏖兵、抗日烽火和淮海硝烟;南岸为民俗文化,深度再现宿州古朴庄重、源远流长的人文和民俗文化。汴河博物馆外形似扬帆远航的巨轮,高26米,船的基座共分三层,分别展示新汴河的前世、今生和未来,成为宿州市重要的历史文化传承和展示中心。

东方前沿网

  充分保护 合理利用 copyright www.qqlingdiw.cn

  “我们只是在充分的保护,然后再合理的利用。”据宿州大运河遗址公园项目负责人庄前涛介绍:正在建设中的宿州市大运河历史文化保护利用项目(一期),以三八河为界,南岸以文化为主,去年“十一”已对外开放,北岸预计到今年十月全面对外开放。所有的项目都在以保护为主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原有的设施条件再进行开发利用,北岸还充分利用了污水处理厂的中水建了一个7000平方米的儿童戏水广场。该项目将结合大运河遗址建设宿州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将大运河宿州段打造成灿烂文化带、绿色生态带、精品旅游带。 东方前沿网

  一眼千年 触摸历史 copyright www.qqlingdiw.cn

  在安徽宿州博物馆三楼的走廊墙面上有一幅长54米、高4米的大运河地层剖面“壁画”,第一眼你可能以为这是幅艺术品,其实它已有千年历史。据宿州博物馆副馆长高雷介绍,这副剖面“壁画”是从灵璧山大道现场直接揭取搬迁过来的。揭取后,还要经过清洗、杀菌、脱盐、脱酸、阴干等多道程序,最后制成考古的河道剖面展品可以保存数十年之久。可以说“一眼千年”,无声诉说着大运河的故事。把考古现场搬到博物馆,让人们在博物馆内即可瞻仰厚重的历史。

copyright www.qqlingdiw.cn

  在隋炀帝时代所开凿的运河中,通济渠是开凿时间最早的一条,大运河泗县段便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一千多年的历史变迁,安徽泗县这段长达28.1公里的大运河却仍旧保持着原有风韵,这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安徽段现存最完整的一段“活运河”。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穿越泗县“十里井”的5.8公里故道成为大运河通济渠段7处世界文化遗产点(段)之一。 本文来自东方前沿网

  历史遗产 巧思守护

本文来自东方前沿网

  大运河淮北段地处“扼汴河咽喉,当南北要冲”,在通济渠中位居中枢地位,曾是国家的生命线,更是中国水利工程史上的一座丰碑,还是一道蕴藏着无数宝藏的地下文化长廊。 东方前沿网

  隋唐大运河博物馆远远看去,宛如一艘乘风破浪的航船,70%以上馆藏文物来自柳孜运河遗址。1998年,在淮北市濉溪县一条“宿州—永城”的公路施工中,当公路修至柳孜集村时,人们发现拆迁的屋基下有摆放整齐的一排排方正条石,经过文物部门联合考古队进驻柳孜集,才揭开了柳孜大运河遗址的神秘面纱。这里,河道、桥墩的遗迹清晰可见,除了发现石构建筑物遗迹和大量瓷器等文物,还出土了8艘唐代沉船,这在考古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填补了运河考古多项空白。

东方前沿网

  据濉溪县文保中心文博馆员许仲秋介绍:在即将完工的“柳孜运河遗址上修建永久性保护大棚”项目,从文物保护的角度出发,项目采用大跨度钢结构,模拟船的桅杆,形成主体结构,通过最少的结构支撑点支撑起建筑,最大限度减少对未发掘场地的干扰和破坏,巧思守护历史遗产。

东方前沿网

  据介绍,“柳孜运河遗址上修建永久性保护大棚工程”总投资13500万元,用地面积27654.4平方米,建筑面积5575.2平方米,项目建成后将成为皖北地区的地标式建筑物。 东方前沿网

  件件文物,镌刻着记忆和故事。隋唐大运河博物馆运河遗韵厅有一幅52米长的东阳木雕壁画,如同展开史诗长卷,生动再现了隋唐运河开凿、巡游、漕运、码头繁忙的场景。

东方前沿网

  2012年-2013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淮北市博物馆联合对淮北的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进行了二次发掘,仅2000平方米的范围内所发现可复原的遗物有近7000件,其中就有国家一级文物来自千年前的“手办”一一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抱鞠童瓷塑。一个头戴瓜皮帽,细长眉眼,头圆体胖的孩童双手环抱一只鞠球,初见天日便上榜童趣顶流。

本文来自东方前沿网

  水韵临涣 茶说生活

copyright www.qqlingdiw.cn

  “大运河漕运的发达,让临涣成为南北经济交流中心,同时也是文化交流中心,当年福建商人把饮茶习俗带来了临涣,让临涣的棒棒茶变成了老百姓的一种饮茶习俗,也让老百姓把生活带进了茶馆。”临涣镇调解委员会主任王士宏介绍称。 本文来自东方前沿网

  “千年古镇、水韵临涣”。临涣人的饮茶习惯已沿袭600多年历史。2017年,临涣古镇茶饮习俗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东方前沿网

  如今,临涣人的饮茶已成为茶馆调解文化。截至今年2月底,全县参照“一杯茶”调解法,建立了255个“百姓说事点”,着力化解群众矛盾纠纷,实现站点全覆盖、服务零距离。 东方前沿网

  千年运河碧水长流,是历史之河、时代之河、也是未来之河;记录着时光流转,见证着古今辉煌;它的故事在水脉中荡漾、碧波中迸发新活力,也必将催生新的时代华章。(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沈德琼)

东方前沿网

原标题:何以中国•运载千秋|千年大运河涛声回荡 “流动文化”多维传承 责任编辑:郑莉莉
分享到:
收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