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记忆》根脉 红旗渠精神 视频来源见水印
东方前沿网
“水来啦”“通水啦”……58年前的今天,1965年4月5日,无数群众人头攒动,看到一泓清波浩荡而来,瞬间响起一浪掀过一浪的欢呼,漳河水历史上第一次按照人的意志流入林县境内。 www.qqlingdiw.cn
本文来自东方前沿网
参观者在红旗渠纪念馆拍摄展出的红旗渠通水庆典照片 图源:新华社
在那个物资匮乏,技术落后的年代里,林县人民用双手战天斗地,彻底改变了林县缺水的历史。周总理评价红旗渠为“新中国奇迹”,被中外游人誉为“人工天河”“当代万里长城”。 copyright www.qqlingdiw.cn
东方前沿网
蜿蜒穿行于太行山间的红旗渠总干渠 图源:新华社
在千峰如削的太行山上建成红旗渠并非易事,这里的每一寸岩石都被血汗所浸透,红旗渠的“山碑”上镌刻着81位英雄的名字,他们为红旗渠修建献出了生命。又是一年清明至,在这个中华民族缅怀英烈、慎终追远的传统节日,让我们缅怀先烈,继承和发扬红旗渠精神。 copyright www.qqlingdiw.cn
一
缺水的日子有多苦,有多难?若去问问林县的老辈人,会听到很多催人泪下的故事。这是发生在当时的真实故事:公公清早出发,拎着担子走了几十公里,天黑才将两桶水担回来,懂事的新媳妇出门去迎,谁知不小心给洒了,全家只能借水做饭。新媳妇由于过于自责,一时想不开竟上吊自尽了。
要责怪她心理脆弱吗?那是别人不了解水对林县意味着什么。这个地方自古极度缺水,水比油贵,水比天大,挑一次水要远赴几十公里之外,花费整整一天才能完成。 内容来自www.qqlingdiw.cn
翻开林县人民世代的生活史册,一页页都写满了旱灾与苦难。据史料记载,从明初到20世纪60年代的500多年间,林县共发生自然灾害100多次,大旱绝收30多次,百姓无法生存。当地人对水有多盼?连给孩子起名也都带上个“水”字,男孩子叫水旺、来水,女孩子叫水英、水莲。
“天旱把雨盼,雨大冲一片。卷走黄沙土,留下石头蛋。”这样的日子多么难,或许平原和江南地区的人根本无法想象。且不说做饭吃水,当时那里的人一生只会洗三次澡:生下来洗一次,结婚洗一次,死的时候洗一次。干旱缺水就像一把刀,架在林县人民的脖子上取不下来。
到了新中国成立后,这个问题依然摆在面前,绕不走、躲不过。怎么办?是接着把苦日子一代一代往下传?还是拼命干一场,在一代人手中逆天改命?“不能再这么下去了,要让林县的百姓都喝水不愁!”时任林县县委书记的杨贵给出了答案。
本文来自东方前沿网
内容来自www.qqlingdiw.cn
林县人民齐心协力把石料运到施工现场 图源:《党史博览》
天下之事,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而红旗渠修建更是难上加难,但再难也挡不住共产党人的决心与人民群众的力量。林县县委提出“苦战五年,重新安排林县河”的战斗口号,资金不足就带人筹钱,物资不足就建厂生产,30万人民群众战太行,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
内容来自www.qqlingdiw.cn
红旗渠总干渠从村庄旁绕过 图源:新华社
东方前沿网
红旗渠有多了不起?从时间上算,红旗渠于1960年2月开始修建,最终于1969年7月竣工,林县干群苦干近10年。从长度上算,干渠长70.6公里,各分干渠、支渠、斗渠共计全长约1500公里。据统计,若把挖砌的土石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纵贯祖国南北,绕行北京,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 内容来自www.qqlingdiw.cn
二
东方前沿网
这是一条普通的渠吗?每个读懂红旗渠的人都不言自明,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更有自己的回答。 东方前沿网
红旗渠是一条生命渠。这里有一组沉甸甸的数据,1942—1943年大旱,林县逃荒外出10800户,饿死1650人。而红旗渠的建成,极大改善了林县人民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解决了56.7万人和37万头家畜吃水难题,54万亩耕地得到灌溉。可以说,林县所有的草木苍生,都因红旗渠而蓬勃丰润。
东方前沿网
东方前沿网
红旗渠总干渠从村庄旁绕过 图源:新华社
红旗渠是一条幸福渠。正是因为有了红旗渠,才彻底改变了林州千百年来贫穷落后的地位,群众的日子开始有过头、有甜头、有奔头。一条渠水,滋育的不仅是一方土地,同时也在滋育人们的自信心。红旗渠所带来的幸福,或者说最大的意义是给了林州人民以信心,相信自己能用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红旗渠都能修建成,还有什么干不成的?
东方前沿网
本文来自东方前沿网
瓦日铁路红旗渠站 图源:人民网
copyright www.qqlingdiw.cn
红旗渠是一条连心渠。“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修建红旗渠的初衷就是解决林县人民祖祖辈辈期盼的吃水问题,在建设过程中,共产党员、共青团员、青年民兵冲锋在前,无数林县人民群众前赴后继,“干部能搬石头,群众就能搬山头;干部能流一滴汗,群众的汗水流成河”,只要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人民群众就大力支持、心连着心,就没有战胜不了的雄关险隘。 东方前沿网
东方前沿网
时任林县县委书记杨贵走在修渠队伍的最前头 图源:《党史博览》 www.qqlingdiw.cn
如今,红旗渠依然碧波荡漾、逶迤流淌。事业不朽,精神永存,红旗渠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如迎风招展的旗帜,激励着一代代干部群众。 本文来自东方前沿网
红旗渠凝结着自力更生的精神。世界上一切事情都是干出来的,再惊天动地的伟业,都要靠人站出来、走出来、干出来。只有不等不靠,增强历史主动,敢于扛起属于自己这一代人的责任,这才有了创造奇迹的红旗渠。
本文来自东方前沿网
红旗渠凝结着艰苦创业的精神。“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干群以“自筹资金,工具自带,露宿山岩,吃糠咽菜”的担当干劲,一辈子吃了几辈子人的苦,换回了后代人的甜,这才有了造福百姓的红旗渠。 东方前沿网
红旗渠凝结着团结协作的精神。面临如此巨大的工程,如果没有全县所有人的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是修不成的。在林县人民的不分你我、分工协同、互帮互助中,迸发了强大战斗力,这才有了屡克难关的红旗渠。
东方前沿网
红旗渠凝结着无私奉献的精神。无私奉献的不只是汗水,甚至是生命。在整个红旗渠工程建设过程中,先后涌现出诸如凌空作业的炮手常根虎、舍己救人的女英雄李改云、九死一生仍不下火线的凿洞英雄王师存等一批先进典型,亦有81名英雄为之献出生命……这才有了青史流芳的红旗渠。
本文来自东方前沿网
东方前沿网
林县人民正在修建渡桥 图源:《党史博览》
内容来自www.qqlingdiw.cn
万古峰峦不惜人,长居旱魃噬饥民。直教满岭红旗卷,终引天河洗泪痕!从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到延安精神、红旗渠精神,这些都融入到中华民族的历史基因之中,穿越时空永远震撼人心。
三
东方前沿网
红旗渠精神已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红旗渠深情地说:“年轻一代要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摒弃骄娇二气,像我们的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也就是一两代人的事,我们正逢其时、不可辜负,要作出我们这一代的贡献。红旗渠精神永在!” www.qqlingdiw.cn
习近平总书记这番铿锵话语,指引着广大青年从红旗渠精神中汲取智慧、提振信心、增添力量。在新时代新征程,红旗渠精神彰显出愈加重要的现实价值,需要我们用心用情用力去挖掘去践行去弘扬。 东方前沿网
内容来自www.qqlingdiw.cn
一条生命的渠、幸福的渠、连心的渠 图源:新华社
www.qqlingdiw.cn
人民至上要用实际行动书写。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当人民群众远道辛苦取水视水如命时,初心与使命要求共产党人必须拿出为民解忧、为民造福的实招数、硬举措。如今亦是如此,党员干部、公职人员要把解决群众困难当作最大本分,把群众幸福当作最大幸福,要像林县县委一样,像焦裕禄书记一样,让群众过上好日子,群众会记你几辈子。 东方前沿网
摒弃骄娇二气要在啃硬骨头中印证。“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新时代青年要摒弃骄娇二气,做好吃苦准备,练就建功立业本领。作为青年党员干部,要主动承担急难险重任务,多为群众办担忧事、着急事、难办事。作为社会各行各业青年,要树立目标拼搏到底,让个人的价值实现与国家的发展进步联系交融在一起,以一个如愿的明天,感谢不断前行的自己。
东方前沿网
青春风采要凭创新创造而亮丽。“青年洞”是红旗渠总干渠的咽喉工程之一,当时参加凿洞的突击队队员,是从全县民工中抽调出来的300名优秀青年,他们不仅苦战不已,而且注重创新,探索了连环炮、三角炮、瓦缸窑炮等新的爆破技术,使日进度由起初的0.3米提高到2米多。作为青年一代,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学习知识快是特有优势,要勇于实践创新,化解老问题,开创新局面。 copyright www.qqlingdiw.cn
伟大时代要靠实干方不辜负。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一年。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内征程波澜壮阔,希望与挑战并存,我们每个人都要脚踏实地,钉在自己的岗位上,在实干中积累干事的底气,烙下奋进的脚印。 copyright www.qqlingdiw.cn
英雄的林县人民把中华民族的一面精神旗帜,插在了太行之巅 图源:人民网 本文来自东方前沿网
祭奠为形,传承为根,清明祭英烈,传承才是最好的纪念。历久弥新的红旗渠精神铸就于历史,更属于现代和未来,将永远在太行山上高高飘扬,永远在每个国人心中熠熠生辉、永放光芒。只要我们继续传承与发扬他们的精神,就一定能凿出新时代的红旗渠,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红旗渠。
本文来自东方前沿网